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的形成与文化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9 22:55: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历史是现实的镜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欧盟和北美的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亚洲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较欧美地区更为复杂,这也为区域的整合发展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找到各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则表面化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1]

#8220;文化同质性的地区会存在很强的相互依赖和深刻的相互影响关系#8221;, #8220;某些共同价值一般被认为是增进相互依存、扩大的前提条件#8221;。相对于西方世界体系,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2]

研究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的形成与文化因素,可以为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东盟和未来的#8220;亚洲自贸区#8221;的提供历史借鉴,并且有助于从经济文化史观的角度为#8220;亚洲自贸区#8221;探索和构建相互适用的文化价值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研究近代亚洲区域贸易形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简要叙述其形成的过程,着重分析其内在原因以及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阐述以费正清为代表的#8220;冲击-反应#8221;理论,即亚洲区域贸易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下的结果;和滨下武志为代表的#8220;亚洲经济圈#8221;理论,他们认为亚洲区域贸易的形成的根因是亚洲社会自身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对应的是马克思韦伯的#8220;韦伯命题#8221;和罗伯特贝拉的贝拉理论,前者认为亚洲传统文化阻碍着亚洲近代区域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后者认为亚洲传统文化对亚洲近代化有促进作用。本文将此基础之上着重分析和探索亚洲区域贸易形成的原因以及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亚洲有没有一套适用于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文化价值体系,如果有它是什么?如果没有,如何重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费正清于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8220;冲击-反应理论。#8221;其核心是把亚洲社会看成是一个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长期在低水平上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社会,认为只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才打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因而19世纪西方的冲击,也就成为激发中国和亚洲发生变化的决定性的动力和活力。

滨下武志教授认为,历史上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8220;亚洲经济圈#8221;即#8220;前近代亚洲市场#8221;。以东亚朝贡贸易圈和亚洲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白银流通圈、以及儒家文化圈基础形成的、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亚洲区域内市场。[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30日(本学期第十三周)--完成选题

2、2022年1月18日(本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祝滨滨,2009年12月

[2]《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鸦片战争170周年反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