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常会计计量属性决定了会计的计量模式,而会计计量模式是企业会计计量的核心与关键,而公允价值是多种计量属性的集合,必然成为企业会计实务的研究重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成为必然趋势。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规范化、成熟化、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但它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不足之处,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改善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理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其他具体准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基本准则--二级准则--具体准则'三元结构的准则体系。本文通过重点研究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及执行情况,针对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途径,使其扬长避短更加实用于会计实务;探索公允价值会计发展趋势,为加强会计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会计实务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推进和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与应对措施,最后就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研究内容:一、公允价值理论:内涵、特点、理论依据,计量方法、界定及获取方法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应用中所暴露问题的表现三、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应用中的对策建议四、合理预测公允价值会计发展趋势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一些研究公告和报告方面。最早的公允价值定义出现是1970年在APB公布的报告书4号(APB Statement No.4)中,该报告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含有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易价格的近似值。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IASC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讨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已发布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其中对公允价值下定义的有11个之多。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考虑在一些金融证券投资问题方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80年代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也是针对资产类项目,但范围比以前有较大拓展。20世纪90年代FASB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同时,FASB在使用公允价值时重点突出两条线摘要:一是加大现值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这期间发布的32个准则中有11个涉及现值技术的使用;二是突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中的核心功能。步入新世纪,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再次加大,SFAS 138到SFAS 157的20个准则都涉及公允价值。这些准则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金融工具,一是针对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呈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根据公允价值在中国相关领域的使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引入阶段(1997-2000) 20世纪90年代末,很多中国的研究人员对公允价值会计在国内的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都支持在我国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政府相关部门有计划地公布了第一批详细规定,这些规定都强烈推荐使用这一概念。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开始在我国盛行。2.回避阶段(2000-2005) 因为现今的要素市场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理想的市场,这一概念通常难以获取,为随意使用这一概念制造了机会,导致由人力所造成的操纵利润的状况。因此国家相关单位颁布了多项制度(其中5项为修订准则),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理论界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黄学敏(2004)阐述了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及准则应用问题,认为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并列的属性,只能是一个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陆建桥(2005)认为,公允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在理论上如何界定公允价值、在实务中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在上述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3.重新提倡阶段(2006至今) 伴随国内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的逐步提高,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大环境更加成熟。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改2001年的谨慎态度,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至此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在商品经济必须要走的一个阶段,使国内的会计制度与国际准则更快地进行了融合,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葛家澍(2007)则着重比较了IASB和FASB给出的公允价值的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面向市场、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一种估计价格,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财务会计将可能反映企业价值或其近似值。陆宇建等(2007)探讨了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背景是经济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在财务报告中还必须披露价格变动离中趋势的信息。支晓强和童盼(2010)认为,在界定公允价值时,需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格基础,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公允价值是市场基础的脱手价格。张荣武和伍中信(2010)认为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若即若离;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之间彻底悖离;在混合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适度耦合。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提交,指导老师审定、返还,修改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3月撰写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返还。
3月20日前进行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刘淑芹.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2015(13)[2]韩霖畴.谈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5(08)[3]赵婷.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商,2015(23)[4]包栩.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4(18)[5]胡桂芳.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5(12)[6]孟莉.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8)[7]刘安,刘婷婷.试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2015(19)[8]李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利弊分析[J].企业经济,2015(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