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几年来,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但从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大量管理者贪污腐化、会计信息失真等状况。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并不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漏洞,而是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或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改善制度的缺陷等更重要问题。
所以,再完善的内部控制设计,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也只能流于形式,而对执行是否恰当有力的判断,即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尤其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理论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现状及原因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现状:Kinney(2000)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进而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 值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2002年7月,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的发布标志着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个全新高度,该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了管理层需要 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进行报告。Kopp,Donnell 研究了不同形式组织的内部控制培训对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影响。二位学者研究发现,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组织的培训效果比按内部控制目标的评价效果好,即按照经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培训对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研究组织主要开展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而学者单独研究的均是内部五要素的部分要素。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非常 发达,各种民间组织的监督非常到位,大部分企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非常强,因此关于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化的研究却很少。
国内现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长时期内不需要承受市场风险,国营企业的控制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这一特点造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许多不足。总体来说,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基本上可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制订得好,执行得不够好;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比国有小型企业的要好些;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在体系上比国有企业差;股份制单位、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内控制度比国有企业执行得好些。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2022年12月) 2.深入研究资料,撰写论文提纲(2022年1、2月) 3.撰写论文初稿(2022年3月) 4.修改定稿(2022年4、5月) 5.准备论文答辩(2022年6月)
5. 参考文献
[1] 宋蔚蔚,王和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思考 [J].商业会计,2011 [2] 王楠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 [D].河南大学,2011 [3] 宋道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 [D].江苏大学,2009 [4] 闫飞雪.新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 [D].山东经济学院,2010 [5] 王造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