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6 08:53: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经济已步入“三期叠加”的状态,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实现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较高的环保成本和与之相比较低的违法成本使得环境保护这一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这不禁引人担忧:还有多少污染,要通过处罚来排查?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促使重污染企业必须要将环境保护这一目标纳入企业治理体系之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监控制度,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可见,重污染企业亟需建立长效机制,就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进行预警。《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由此可见,相关制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制定具有强制性和指导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企业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另一方面,董事会可以结合企业规模、行业特征、风险水平等因素,自行制定认定标准。当然,这会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裁量权的行使方面留有余地,从而对如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情况造成影响。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同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制定存在差异。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因企业财务基准及其划分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数、绝对数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定性标准因企业对事件表述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为深入研究重污染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进行解读,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制订不规范的背景下,讨论上市公司依据规范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选择的重要意义。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

杨有红(2011)认为,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来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判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类型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关于缺陷的类型,田娟(2012)认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完成案例资料收集、整理,并通过知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寻找文献、经研读、编辑后完成文献综述部分写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张俊民,芦雅婷,傅绍正.内部控制缺陷定量认定标准与内部控制审计定价[j].商业研究,2018(07):96-103.

[2]陈梦璐.上市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研究[j].商业会计,2018(17):109-1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