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板蓝根是我国常用中药材,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t)的干燥根。板蓝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1];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多种抗菌[2]、抗病毒成分[3-5]、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防止sars的流行[6];在临床上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咽炎、风热感冒等[7]。它是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等多种中成药及板蓝根凉茶的主要原料。菘蓝叶名大青叶。药典记载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止痛之功效[8]。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临床上则用作治疗各种病毒性流行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许多学者为探明板蓝根、大青叶的治病原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中含有六、七十多种化合物,且两者大部分化学成分相同[9,10],其中主要有生物碱类、有机酸类及苷类化合物等。
板蓝根主要化学成分如下:吲哚类化合物:靛苷(indoxyl-b-glucoside)、靛红(isatin)、靛蓝(indigotin)、靛玉红(indir-ubin)、(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e)-2-indolinone。此类化合物中靛玉红具有抗肿瘤作用,它能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其本身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较差[11-15]。喹唑类生物碱isaindigotidione1和2、3-(2′-carb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色氨酮(trytanthrin)。其中色氨酮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紫状表皮癣菌等7种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5lg/ml[15-18]。芥子苷类化合物黑芥子苷(sinigrin)、葡萄糖芸薹素(glucobrassicin,3-indolylmethylgluosinolate)、新葡萄糖芸薹素(neoglucobrassicin)、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1-sulpho-3-indolylmethylgluosinolate)[19]。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比较不同种质来源的菘蓝的内在质量差异。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收集不同菘蓝种质,并进行形态各方面观察。
2、将收集的材料分装进行烘干
4. 研究创新点
系统比较分析,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不同种质菘蓝的内在质量差异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年11月12月准备实验试剂、仪器等;进行预实验;
2014年01月02月不同种质来源的菘蓝植株的采收、干燥;
2014年03月04月通过高效液相仪测定不同种质菘蓝内测定;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