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今正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在2019上海正式开始了严格的垃圾分类,中国由此开始掀起垃圾分类的热潮。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其中强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同年年底,中央农办农村农业部等18部门印发方案,联合开展农村居民住地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其中聚焦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虽然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扭转,但是实现垃圾分类仍然是一大难题。从长远来看,垃圾分类的结果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施行垃圾分类回收变废为宝,将不但大大推动资源化进程,并且还会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想要实现垃圾量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垃圾分类是一大重要的措施。由此观之,垃圾分类问题能否解决影响着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能否实现,垃圾分类问题亟需解决。探究农户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能溯源农村垃圾分类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有效,最终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宜居”的实现助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影响农户垃圾分类的因素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教育是如何影响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2017 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1.8亿t,人均产生量为0.8kg /d,其中至少有0.7亿t以上未进行任何处理(刘霁瑶等,2021)。对某地调查显示,该地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 80% 以上的村占2.14%,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率处于低效的村占15.51%,相对低效的村占61.50%,处于相对高效的村占20.32%,高效状态的村仅占2.67%(许骞骞等,2021),就这些数据而言,我国农村垃圾分类的效率较低。
我国学者主要将农户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因素(环境认知、环境关心及环境价值观等),一类是外部因素(政策规制、社会资本等)(贾亚娟等,2020)。内部因素体现在农户垃圾分类意识、态度想法、集体意识、家庭规模、家庭收入的差距,其中包含了相关的文化素质、法规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等(张春玲等,2021),并且村民的性别、年龄和党员身份对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显著,家中有基层干部的、面子观念越强,地方认同感越高,越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并且愿意为垃圾分类支付一定的费用(葛楠楠等,2021)。由于自身观念上的落差,大部分农户对垃圾分类的具体含义、操作实施、隐含价值并不了解,再加之常年的生产生活习惯,乡村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外部因素主要有制度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制度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意愿。基于理性人假设,在行为实施时农户会倾向于“搭便车”,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贾亚娟等,2021)。参与垃圾分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作为理性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成本越高,村民的参与意愿就越低; 参与垃圾分类越便利,其参与意愿就越高。当农户迫于遵从政策性要求支付垃圾治理成本,会助长其乱扔乱倒、破坏垃圾清理设施行为,导致村级垃圾处理人员和资金投入增加(许骞骞等,2021)。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居民点较为分散,这也使得垃圾分类处理变得低效。农村地区可回收利用资源的回收机制和价格机制尚未形成,是导致部分农户处理可回收垃圾不合理的深层次因素。在社会环境因素中,面子观念和地方认同这些心理因素对于垃圾分类意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蒋培,2019)。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底前一一完成选题工作;2.2022年12月底前一一完成开题工作和论文培育立项工作;3.2022年3月底前一一完成初稿和选题复查和中期检查工作;4.2022年5月底前一一完成论文修改、重复率检查、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5.2022年6月底前一一完成答辩环节工作;
5. 参考文献
[1]刘霁瑶,贾亚娟,池书瑶,赵敏娟.污染认知、村庄情感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10):48-52.
[2]许骞骞,王成军,张书赫.农户参与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果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8(02):223-231.
[3]葛楠楠,马晓旭.江苏省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农村,2021,37(04):34-4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