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29 13:15: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8220;十三五#8221;规划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近些年,长江三角洲在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经济中心上海为龙头,已经发展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形成了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发挥了较强大的功能辐射作用。

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局限,区域内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内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分析区域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寻求长三角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无疑对长三角以及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个人认为目前对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基于#8220;区域协同#8221;的视角来分析阻碍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因,其目标在于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完善的长三角区域统一产业发展战略,促使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是基于#8220;产业协同#8221;的视角分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相似度,侧重分析由于过度竞争引发的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我认为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立足点。综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长三角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写作提纲:

1.第一部分:引言和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三角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刘志彪在《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再思考》(2014)一文中提出观点,在一系列影响和扭曲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的因素中真正有可能发生系统性作用的只有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行政壁垒,因此限制地方政府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范围、边界、程度,破除行政壁垒,是实现地区间竞相开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贾晓峰、王家新等学者合著的《长三角产业结构研究》(2013)一书中指出,长三角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布局应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8220;三二一#8221;类型的现代产业结构,建立起上海、江苏和浙江各发挥优势、区域共同发展的区域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探讨》(2012)提出这样的观点,比较优势的不同构成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分工的现实基础,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办法是让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关键是形成各地区自愿协作的多赢机制,特别地,上海应该在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带动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9-2022.1.15,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022.1.16-2022.4.3,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2022.4.4-2022.4.10,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刘志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6):20-25.

[2]贾晓峰,王家新.长三角产业结构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孙斌栋,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探讨[j].经济研究,2012,(3):16-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