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可降水量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的总水量,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洪涝灾害的预测、水资源的管理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利用gps数据和探空数据反演可降水量的精度和可靠性,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为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可降水量反演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1.提高可降水量监测精度:gps和探空作为两种独立的观测手段,可以为可降水量反演提供互补信息,提高监测精度,为气象预报和水文预警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可降水量作为大气水循环中的重要变量,其监测和预报一直是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传统的可降水量观测主要依赖于地面雨量计和气象雷达,但地面雨量计站点分布稀疏,代表性有限,而气象雷达探测范围有限,且易受地形和降水类型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和地面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ps和探空数据反演可降水量成为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本研究将以某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区域的gps观测数据和探空数据,并利用相应的反演方法分别计算可降水量。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反演的可降水量在时间序列、空间分布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差异,并对两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可降水量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收集研究区域的gps观测数据,包括gps站点的位置信息、观测时间、信号延迟等。
-收集同期同区域的探空数据,包括不同高度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
-对收集到的gps数据和探空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异常值和缺测值。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综合利用gps数据和探空数据反演可降水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弥补单一数据源的不足,提高可降水量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2.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进行差异分析,揭示不同天气条件对两种方法反演结果的影响规律,为不同天气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反演方法提供依据。
3.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两种方法反演结果的误差来源,为改进现有反演方法、发展新的反演技术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王秀芹,毛节泰,段旭,等.基于探空数据的中国区域可降水量计算及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18,37(04):928-938.
2.刘立颖,郭丽君,张沛源,等.基于wrf模式和北疆探空数据的gps-pwv降水预测[j].大气科学,2022,46(02):427-440.
3.刘晓,黄丁发,毛节泰,等.基于探空资料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1,40(04):777-78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