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仅次于玉米(guptaetal.2008)。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温暖湿润的小麦产区影响广泛。赤霉病的发生不仅极大降低小麦的产量,还会在小麦籽粒中产生多种毒素,影响人、畜健康(leslie and summerell 2006)。由于此类真菌可在田间腐烂的秸秆等有机物上越冬,因此很难根除感染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稻麦/玉米-小麦连作、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赤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面积均有上升趋势(程顺和等2012)。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赤霉病的发生,但一般认为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小麦赤霉病抗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从而表现出多种形式(bai and shaner 2004)。目前,研究者针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降解毒素(type iii)、降低病粒率(type iv)及耐病性(type v)(mesterhazy 1995)。其中抗侵入(type i)和抗扩展(type ii)是最先被提出的、研究最多的、最主要的两种类型(schroeder andchristensen 1963)。
尽管已检测到上百个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分布于小麦的每一条染色体上(buerstmayr etal.2009),但目前已命名且被精细定位的仅有7个,即fhb1~fhb7。fhb1和fhb2是最早定位于苏麦3号的3b和6b染色体上的两个主效抗赤霉病扩展基因(liu et al. 2006)。fhb3是定位于赖草7lr#l短臂上的一个抗赤霉病扩展基因(qi et al. 2008)。fhb4和fhb5是在中国地方品种望水白中发现的type i抗性相关qtl,分别被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长臂和小麦5a染色体短臂(xue et al. 2010a,2011)。fhb6是定位于日本披碱草lets#l染色体短臂上、与typeii抗性相关的基因(cainong et al. 2015)。fhb7是由guo et al(2015)定位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与type ii抗性相关的基因。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发掘扬麦158中抗赤霉病qtl。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种植材料
4. 研究创新点
以往的抗赤霉病qtl定位和育种主要基于苏麦3号及望水白展开,而这两者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差,给育种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扬麦158在保持一定赤霉病抗性的前提下有比较优秀的产量潜力,且相比以上两种材料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发掘扬麦158携带的抗赤霉病qtl,为后续育种提供辅助。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09~2018.12 两个ril群体ss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2018.12~2019.03两个ril群体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