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植食性昆虫在遭遇天敌时的反抗行为(anti-predator behavior)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长期的协同进化,直观的揭示出植食性昆虫对抗天敌时的行为策略 (harvey et al., 2013)。
植食性昆虫对天敌反抗行为往往因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天敌种类而不同。矢尖盾蚧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通过群聚堆叠在一起来躲避寄生蜂的攻击,群聚在一起的盾蚧的被寄生风险明显低于独居生长的盾蚧 (matsumoto et al., 2003)。有文献称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若虫可以利用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吐丝所结的网作为避难所来躲避小花蝽和胡瓜顿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的捕食(pallini et al., 1998; venzon et al., 2000)。有报道称,西花蓟马可以通过取食和破坏其天敌瑞氏顿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的卵来缓解这种天敌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压力(janssen, 2013)。burke and moran (2011)发现绿豆蚜在面对两种天敌时表现出不同的防御行为,面对活跃的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的成虫,绿豆蚜通过从植物上掉落来躲避捕食者;而面对行动相对缓慢的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fab.))幼虫,绿豆蚜则倒退来躲避捕食者。nelson(2007)通过将二星瓢虫进行处理,使其无法取食蚜虫,结果发现,尽管在未经处理的瓢虫的捕食压力下,蚜虫的种群增长率下降最大;但经过处理的瓢虫也强烈抑制了蚜虫种群的增长。
人们早已经知道,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可以通过使用警戒色、保护色、躲藏、假死、掉落、逃跑等行为来躲避天敌的威胁(reavey, 1992)。johnson et al. (2007)报道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在大眼长蝽(hemiptera: geocoridae)的捕食压力下的取食、躲避、掉落等行为。然而,国内外关于寄生蜂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往往集中在子代蜂与寄主的发育竞争或寄生蜂的搜寻和寄生行为,而对寄主防御或反抗寄生蜂时的行为特征,依然缺乏相应的报道。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初步阐明不同体重的寄主和寄主反抗行为对寄生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2)为理解寄生蜂对不同寄主龄期的寄生选择与寄主反抗行为的关系提供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拟设置的处理因素
设置中红侧沟茧蜂与有、无刺扎经验的2个处理,每个处理供以30头黏虫,另将黏虫体重作为另一处理因素,实验前将黏虫称重。实验用中红侧沟茧蜂采用2 - 3日龄的雌蜂
2植物的种植
4. 研究创新点
国内外研究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行为的报道通常会将寄主的行为排除在外,本研究通过观察记录寄主的反抗行为对寄生蜂寄生寄主过程的影响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拟并评估寄生蜂在野外对寄主的寄生能力。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08-2013.09 查阅资料,熟悉相关内容,初步拟定实验计划;养殖寄主,繁殖寄生蜂
2013.09-2013.10 进行实验,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3.10-2013.11 统计并分析数据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