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植物寄生线虫给农林业造成的损失是及其严重的,全球每年额损失在1000亿美元以上[1],在对线虫的防治中,常用的方法有轮作防病、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等。作物轮作防病被广泛应用,但它不适应于寄主范围较宽的根结线虫的防治。抗病育种方法目前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近年来,由于灭生性强的化学药物防治线虫引发了环境污染、抗药性增强的问题,以及化学药物在环境中的残留期延长等诸多弊端的逐渐显露,生物防治病原线虫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与此同时,生防制剂的开发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食线虫真菌是线虫的真菌天敌,开发利用内寄生真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就成了线虫生物防治的重心。
早在1917年,nathoncobb就提出用捕食线虫真菌来防治线虫[2]。食线虫真菌根据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陷阱真菌,内寄生真菌,卵和雌虫寄生真菌,产毒真菌[3]。内寄生真菌是指通过成囊孢子、粘性孢子和吞食孢子等特殊的孢子寄生游离活动线虫的一类真菌[4],形成粘性分生孢子的线虫内寄生菌物主要是半知菌的drechmeria属、hirsutella属和harposporium属的部分种[5],esteya.vermicola 是1999年首次由台湾学者报道的寄生松材线虫的内寄生真菌[5],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的侵染能力,随后捷克和韩国对该菌株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e.vermicola具有很高的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潜力[6,7]。
近来本项目组从进境木质包装中莱诺尔夫线虫中分离获得一株线虫内寄生菌nkf13222,该菌株产生杆状和新月状两种类型孢子,但仅新月型孢子能黏附到线虫体壁,通过产生侵入钉侵入到线虫体内进而消化掉线虫体内内含物,致使线虫死亡,经鉴定为e.vermicola,进一步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今后开发利用该菌株具有重大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利用形态和分子手段对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esteyavermicola菌株nkf13222生物学特性及最适培养条件,明确c/n比对该菌株发酵结果的影响,并探究该菌株的寄生过程和侵染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菌株打下基础。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
(1)菌株nkf13222的生物学特性:
用不同培养基(pda,cma,wa等)和改变不同培养条件(ph,温度,湿度,需氧量,物理刺激等)培养该内寄生真菌wj,以确定菌株wj的最适培养条件;
4. 研究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在国内首次分离报道一株对松材线虫具有强寄生能力的线虫内寄生真菌Esteyavermicola,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开发松材线虫的生防真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3年7月-9月菌株nkf13222的生物学特性;
(2)2013年9月-10月菌株nkf13222对松材线虫的寄生过程和侵染机制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