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意义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尤其是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需要丰富源库关系理论,这是实现大面积水稻丰产、增效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系统地比较颖壳、叶片、叶鞘和籽粒在碳氮代谢以及磷、钾等营养生理过程及物质转运上的差异,估算颖壳、叶片和叶鞘不同源器官对籽粒碳、氮、磷、钾的表观贡献率,重点揭示颖壳的代谢生理特征及其在籽粒灌浆中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概况1 水稻高产栽培尚需新的理论与技术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探明颖壳主要物质代谢的生理特征;并基于源库关系分析,明确颖壳对水稻籽粒灌浆的作用及其代谢生理机制。
研究内容1 标准植株样品生长分析研究记录孕穗期、开花当天、花后5、10、15、20、25、30、40、50和60天代表性植株生长情况(拍照),以及各部位的干鲜重。
旨在比较各个器官干物质重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获得其可能的关键转变临界时期,探讨各源器官干物质重变化与籽粒灌浆动态的协同机制。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a) 氨基酸含量测定。
b)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矿质元素含量。
c) 碳氮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点1颖壳的碳同化及氮、磷、钾营养生理特征。
2高氮投入下颖壳碳、氮、磷、钾营养等代谢的改变及相互作用。
3叶片、叶鞘、茎秆、颖壳、籽粒等器官之间在代谢转换上的协同。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8.20-8.25 进行高温处理,孕穗期取样及后期取样准备工作 8.26、8.31 标花、并进行开花当天、花后5天的取样工作(预计26号左右开花)。
9.5、9.10、9.15、9.20、9.25、10.5、10.15 花后10、15、20、25、30、40、50天取样,并进行干样的干物质测量、磨样工作。
10.25 进行成熟期取样、留种 10月下旬 c代谢相关化学组分测定 11月上旬 n代谢相关化学组分测定 11月中旬 p、k代谢相关化学组分测定 11月下旬 氮代谢基因表达分析 12月 磷和钾代谢基因表达分析预期结果1初步估算颖壳对籽粒灌浆c、n、p、k的表观贡献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