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主要取食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杂食性、迁移性、间接爆发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为害范围极广,除在我国西藏新疆地区发生状况不明以外,其他省市均有发生,造成大量损失[1]。
黏虫幼虫共6龄,在五龄至六龄是处于暴食期,食量巨大,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目前治理黏虫的方式有多种,如:化学防治、诱杀成虫、利用天敌等等,仍以化学防治为主[2]。
化学防治的手段虽然广泛应用且高效快捷,但是其带来的各种问题,也不得不令人忧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本课题拟通过采用蠋蝽刺吸黏虫,人工控制刺吸时间,研究蠋蝽短时间的刺扎是否对黏虫仍具有控害作用,为更合理、有效地应用蠋蝽这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防治黏虫等鳞翅目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以0.50.02g大小的黏虫、蜕皮24h内的35龄蠋蝽若虫及雌性成蝽为实验材料,蠋蝽对黏虫的刺扎时间选择15s、30s、1min、5min、10min和15min六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十个重复。
记录黏虫被刺扎的部位、每隔24h的体重变化、死亡历期,蛹重及能否正常羽化等指标,之后通过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进而研究蠋蝽刺吸对黏虫发育表现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实验材料0.50.02g大小的黏虫;蜕皮24h内的35龄蠋蝽若虫及雌性成蝽。
2、 实验方案(1)将蜕皮24h内的3-5龄蠋蝽若虫在提供湿润棉花的饲养盒中饥饿处理24h,将蜕皮24h内的雌性成蝽在同等环境下饥饿处理72h,为避免自相残杀和准确确定龄期,各龄期的蠋蝽和成蝽分开饲养;(2)在实验开始前称量得到体重为0.50.02g的黏虫,记录具体体重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四位),将其置于盖子上有透气孔或透气网的培养皿中,并加入适量的饲料; (3)蠋蝽对黏虫的刺扎时间共设置六个处理,分别是15s、30s、1min、5min、10min和15min,每个处理设置十个重复,将饥饿后的蠋蝽放入接有黏虫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蠋蝽的状态,及时记录捕食开始的时间和刺吸的部位,若在预定的时间内蠋蝽没有结束取食,即用毛笔将蠋蝽和黏虫分开,如果未达到预定时间,蠋蝽因黏虫的防御行为中断取食,及时记录取食的时间,等待下一次取食,直至取食时间达到要求,各个时间段的取食部位和取食时间均需要详细记录。
每只蠋蝽只刺吸一只黏虫,不重复使用(每头蠋蝽和黏虫仅实验一次);(4)处理完成后,以开始蠋蝽取食的时间为标准,每间隔24h称量黏虫的体重,适时添加饲料,如黏虫死亡,记录黏虫尸体的重量和死亡历期,如黏虫化蛹,记录蛹重、化蛹历期、羽化历期和羽化状态;(5)同时设置不接入蠋蝽的空白对照,即称取1头0.50.02g黏虫,每隔24h记录体重,之后记录蛹重及正常羽化时间,10次重复。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蠋蝽短时间的刺吸黏虫,观察黏虫后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死亡率,探究蠋蝽短时间刺吸对黏虫的控害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9-10月:饲养黏虫和蠋蝽,以获得实验材料;2017年10月下旬-2018年1月:完成预定实验,获得实验数据;2018年1月-3月中旬:整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2018年3月下旬-4月中旬:材料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