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针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的内容,笔者选择以其中的“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学校对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中学思政课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鲜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有待增强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以达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国外对亲和力一词的研究,最早源于化学专用名词“affinity” 。社会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首次将亲和力这个词引入到社会学中,并在《silent messages》 (1971)一书中提出用”immediacy“ 一词来表示亲和力。但有学者不赞同用immediacy表示亲和力,仍坚持使用”affinity“,因此关于亲和力的外文文献中会出现“immediacy ”和“affinity” 两种表达方式。andersen(1979)在mehrabian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教育亲和力的概念,指减少师生之间身体或心理距离上的非语言行为。andersen具体研究了教育亲和力在教学情境中的作用后,发现其可以对教学效果和学生都产生积极影响。其他国外研究者也认为提升教育亲和力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学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感。为了教育亲和力在教学中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学者对提升思政课教育亲和力提出了对策,yu junyi(2022)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而且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重配合,不硬性灌输知识,重视全方位教育的作用。magnifico、lammers、fields(2018)提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其激发教学的创新性和亲和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进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对中学思政课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亲和力进行研究,依据笔者通过教育实习深入课堂,以一线教师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自身经历和观察研究中总结出的中学思政课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多方面因素,归结出中学思政课教育亲和力这个中心问题点,并对其进行研究。针对中学思政课教育亲和力的培养,不局限于教育者,而是将研究方向转向受教育者、思政课本身等多个角度。
提纲: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书籍和互联网上的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文献、国家颁布的政策等来获得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分类,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关于研究课题的专业知识,把握研究现状,将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7-13(1).
[2]罗正业,黄喜华.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2):67-68.
[3]郭长华.简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0-1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3月3日至3月17日,进行前期研究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2、2024年3月18日至4月21日,完成论文初稿
3、2024年4月22日至5月12日,完成论文二稿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