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包含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几种类型。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城市住房改革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从计划经济福利房体系向市场化住房体系转变。20世纪90年代,推出以经济适用房为代表的保障房项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宏大目标。
回顾住房改革以来的中国保障房进程,保障房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在住房市场调控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保障房工程成为政府缓解城市居民住房难题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保障房目标群体人数规模逐渐扩大, 而城市建成区可用建设用地有限, 大型保障房社区考虑到开发建设和运营成本, 现实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绝大多数仍以规模化集中发展为主要模式,就必然产生了城市空间溢出现象,具有远郊化特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及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南京市保障性住房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情况,探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对其的影响。文章可分为四个方面:其一,从大的宏观背景出发,研究并阐释保障房的心理健康概念与基础的理论;其二,将调研收集来的保障房居民基础信息及心理健康数据根据年龄和社区来源等进行细分;其三,分析所选取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社区活动空间情况,在专家评分基础上进行打分;最后,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状况对保障房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继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的实现保障房社区养老服务,为当前的养老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拟解决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作为构建健康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内涵,已成为当代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之一。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区环境能够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被称为“邻里效应”,即社区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居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并且认为,社区融合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假设途径之一是心理功能,包括归属感、个人控制和普遍信任。sugiyama等人认为,公园绿地和开放空间通过影响居民的压力水平、社会交往和体力活动等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liu h提出文化设施的高可达性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chen则认为,居民感知的居住区安全性被证明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但这种关系随着不同人群对于安全的敏感程度发生变化。已有研究从医疗、文化和体育等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等因素,分析不同侧面的建成环境指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是结论缺乏一致性,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 确认选题并提交
2.2022.12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
3.2022.01-03 撰写、提交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lachowycz k, jones a p. 2013.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 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space and health: de- 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18: 62-69.
[2]sugiyama t, carver a, koohsari m j, et al. 2018. advantages of public green spaces in enhancing population health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78: 12-17.
[3]chen j, chen s. 2015.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perceived liv- ing environment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in urbanizing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46: 101-1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