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数量从1949年的132个扩大到2018年的672个,人口规模从5700万人扩大到现在的8.3亿人,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现在的59.6%。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中。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强调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居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居住需求是人类的第一层安全需求。但是我国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小,卫生条件差,住宅质量低,这种较差的居住环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障碍之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了解了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的内容和理论,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此,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空间分布状况和空间集聚类型,二是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和特征,三是农民工在城市住房选择的因素,四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尝试性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科院王春光在2001年第一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融入问题,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有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进城动机和城市认同方面。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只为生存的进城动机,他们往往身怀理想和抱负,羡慕“高大上”的都市生活。而外出务工经商成为村里年轻人有出息的标志,这使得他们尽管城市生活不如意也不愿返乡。同时,他们一方面对家乡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一方面又由于社会地位较低而无法被城市社会认可,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之后王春光做了更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半城市化”现象,其中居住边缘化和生活 “孤岛化”尤其明显。学者发现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方式主要为租简易房、自搭棚屋、雇主提供住房三种,这三种方式大多住房简陋、环境恶劣、区位较差。而本地人又因为农民工身份歧视,通常不愿租房给农民工,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的割裂。最终,在城市中的农民工逐渐形成了以地域为范围的“村落”生活居住特征。
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后,大量专家与学者针对该话题做了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各种方面解释了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多样的对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准备从四个研究方法入手:
1.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大量搜集CNKI数据库期刊、博硕士论文,査阅报刊杂志、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一方面对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住房相关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保证了论文的资料来源,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关于研宄农民工城市住房特征方面的前沿问题,确立文章的研宄内容和思路。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据主要来源于小范围的调査问卷,访谈和问卷涉及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借鉴了李克特等专家的五点量表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定性的回答转变成数据进行统计读折。采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很好的体现。
5. 参考文献
[1]何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229-230.
[2]熊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选择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银川市为例[d].宁夏:宁夏大学,2017.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63-7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