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交导向型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基于大运量公交站点的城市开发方式,主张在站点周边可步行范围内,通过相对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适于步行的空间环境设计,建设紧凑的、可步行的综合功能区,以轨道站点建设为重点,促进周边地区形成城市新的人流、经济集聚与增长点。相关研究表明,TOD有利于支撑城市轨道的发展。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市域轨道交通共计22条线路,其中城市轨道14条,都市圈轨道8条,老城、主城、中心城轨道线网密度分别达1.36、0.90、0.62km/km2。老城区轨道站点600m半径覆盖率达75%,主城区轨道站点800m半径覆盖率达70%。南京在积极建设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并取得进展正面成效。由此,以南京为样本研究轨道站点周边居住区发展演变,轨道站点对现代居住区发展作何种影响?对比居住区开发演变能否符合TOD规律特征?也是本研究选题目的之一。
因此,本文以南京地区中心型(马群、孝陵卫)轨道TOD开发整合模式以及该地区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以及定性分析、图影展示,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居住区布局对比,推导出现代居住区形态演变过程,论证地区中心型居住区发展演变模式,进一步反映城市居住区规划之精细完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与城市发展更加合理有序;提出优势与不足。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选取马群、孝陵卫、仙林居住区为样,根据tod理论前后时期,收集居住区形成、发展资料,梳理区域型轨道、公交站点建设数据,期以不同等级轨道站点周边居住区近20年数量以及规模。
二、拟解决问题:运用tod理论、不同站点区位与交通便利程度为影响机制,实证轨道、公交站点距离与居住用地形成发展的相关性,推导轨道交通站点对居住区面积、人口等聚集影响,进一步对比论证现代居住区形态演变。
三、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城市居住空间的理论学派:
1宜居学派: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好的城市形态是透过持续的集体空间营造行为,来维持一个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日常生活经验;
2城市文脉理论:诺伯格#8226;舒尔茨(norberg schulz),他提出场所精神理论,开始探讨地域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对空间形成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前完成选题工作;
2022-11.2~2022-11.29:搜集资料、积累信息、梳理思路,完成开题工作;
2022-11.30~2022-3.13:撰写论文初稿并交由导师指导;
5.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公共交通社区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j].城市规划,2000(03):10-14 64.
[2]于百勇,林宁.“轨道主导”型tod:南京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支点[j].现代城市研究,2006(05):43-48.
[3]郭涛,刘波,田磊,孙安.轨道交通站点tod合理区范围探讨——以广州地铁二号线江南西站为例[j].规划师,2008(03):75-7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