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Imag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 from the Other-shaping Perspective开题报告

 2023-03-09 09:08: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他者,这个概念由西方文化传统所建构出来的,特别是在殖民帝国主义长期对外进行扩张的过程中,欧洲国家逐渐累积了大量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世界之各种文本与知识,同时在和他者的接触过程中,欧洲人更进一步地确立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从而将西方人自我以外的一切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并以其权力话语来建构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差序世界体系(陈重成 2011:11)。他者的形成必须发生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而且对立的双方存在着某种不平等或压迫关系。同者利用武力、语言、意识形态对他者行使霸权,对其进行排挤、支配和控制。他者往往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被边缘化、属下化、失去话语权、产生自卑感(张剑 2011:11)。它用权力话语构建了一个自我与他者的二分法世界体系,与他者中国形成二元对立以及对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是西方国家确立自我的独特性的方式。另一方面,他塑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他者认知,他者以一种被观看、被定义、被书写和被象征的形式出现。因此,他者的塑造是一个体现话语权力运作的语言符号的建构过程。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篇形式的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其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批评话语分析兴起。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关于话语建构性及权力话语性的相关阐释对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对现实具有建构功能,话语体现着一种权力关系(王啸 2010:58—59),同时又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功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结果(王啸 2010:58)。因此对话语的关注不是从话语中透视出某种客观实体的存在,而是要分析话语如何不断建构社会现实,又如何影响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在当今世界,国家利益的维护也越来越依赖于话语的建构功能、话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传播来实现。批评性话语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话语的剖析,挖掘语言形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揭示其如何制约话语的生成、传播,又如何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的构建,服务于权力集团的政治利益(康俊英,李风琴:25) ,维护现存的权力关系和国际秩序。

新闻本质应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而在当今世界,外国媒体“春秋笔法”对中国形象进行他者建构,其背后掩盖的是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英美主流新闻媒体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泰晤士报(The Times)就发挥着话语建构功能,话语中隐含着意识形态,以实现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建构。《纽约时报》通过设置大量相同主题、使用特定词汇以及设计转引方式的手法,在表面遵循“公正客观”的报道原则下,将客观的新闻报道转变为主观的意形态宣传,给受众呈现出“霸权的中国”、“威胁的中国”以及“合作的中国”三种中国形象(常珊珊 2017)。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2021年以来两个辛丑年之间英美对中国的形象建构也不尽相同,从黄祸到红色革命再到中国威胁论,西方总是通过对他者中国的形象塑造以确立自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话语的剖析,语言形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揭示话语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以及如何参与中国形象的建构,为所属国家权力集团的政治利益服务,维护现有的权力关系和国际秩序。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1919年至2021年期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对中国重大事件的部分报道,揭示当今世界英美主流媒体在他塑视域下对中国形象进行构建的形象特点,解释其中的话语逻辑,剖析其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并反映西方国家如何构建中国形象以满足他者与自我的二元对立来确立的需求,加强对话语与权力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同时突出中国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效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起到以达到自塑破除他塑。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里就提到话语的意义并不只在其本身,它还受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并参与其中。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新闻文本的分析,探究英美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中国作为他者的形象的话语结构,而这样的话语结构又反映了如何的意识形态,以及这样的意识形态又反映了如何的社会背景。虽然话语分析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与著作。在他者视域下以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来探寻英美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也是一次在具体探索应用批评话语分析的实践尝试。

2、现实意义:在当今中国的对外关系中,英美和中国的关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对英美国家的定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竞争对手。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英美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始终和中国的真实面貌有着相当的差距。自1919年至今,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成功发射原子弹和氢弹,恢复联合国席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首次航天载人飞行成功,首次北京奥运会举办,汶川地震,首次举办世博会,首个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华为遭到制裁,香港修例风波,70周年国庆阅兵,新冠疫情等等事件都在英美主流媒体下成为中国形象进行他塑确立自我的素材,而这也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依旧处于一个缺乏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面形象的状态,需要努力通过自塑来破除他塑对中国形象的片面化,扁平化,负面化。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自1919年至今,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成功发射原子弹和氢弹,恢复联合国席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首次航天载人飞行成功,首次北京奥运会举办,汶川地震,首次举办世博会,首个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华为遭到制裁,香港修例风波,70周年国庆阅兵,新冠疫情等等事件在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部分新闻报道为对象,收集整理后自建语料库并从他塑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切入,聚焦英美国家主流媒体报道话语对中国形象进行他塑的意义,并透视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

第一章分为三部分,首先阐释选题意义,对研究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和框架分别进行框定:再分别对他者和他塑理论,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应用进行简单的理论梳理:最后简要总结国内外学术的理论著作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分为三部分,首先阐述在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语料库应用下选用的研究切入角度:第二部分对关键词中国在具体新闻报道文本语境下进行褒贬义的总结;第三部分着重挖掘新闻报道文本中的形容词使用对中国形象起到的作用。

第三章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在他塑视域下运用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近现代1919年到2021年间,在英美国家主流媒体下的变化,并结合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分析发生变化背后的成因;第二部分研究中国要如何摆脱英美国家他塑,进行有效自塑以重塑中国国家形象。

二、预期目标:

在他塑视域下,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文本进行整合后自建语料库,厘清与中国关键词相关的褒贬义和形容词,并挖掘其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解析出英美主流媒体为何将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在进行他塑后为满足确立自我的需求对中国形象进行的改造,再将他塑的中国形象作为一面镜子来透视出英美国家其自身的特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对1919年到2021年的部分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新闻报道进行历时研究和定量研究,并且运用理论阐释法,用相关理论对照文本,挖掘文本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联。在他塑视域下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并结合语料库进行。语料库通常指为语言研究收集的、用电子形式保存的语言材料,由自然出现的书面语或口语的样本汇集而成,具有适当规模的语料库能够描述语言的使用情况。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能客观地揭示文本背后的内容。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方法已被普遍使用于语篇分析中,通过语料库的分析,如对词频、关键词等,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

2.步骤:

第一步,了解熟悉批评话语分析和他塑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方法;第二步,阅读相关文献,选定英美主流新闻媒体; 第三步,选定自1919年至2021年中国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在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进行搜索,对新闻文本进行整合后自建语料库;第四步,对研究对象进行关键词的褒贬义和相关形容词的分析;第五步,结合理论和语料库的应用回答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和提出应对方法和期望效果。

4. 参考文献

[1]Baker,P.A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Combining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Discourse and Society,2008(3).

[2]Fairclough,Languageand Power[N].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9.

[3]Fairclough,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N].Modern LanguageJournal,1995:181,606-610.

[4]Fairclough,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N].Linhad’agua,2001:25,307-329.

[5]TeunA. van Dijk.News as discourse[D].Lawrence Erlbaum,1990.

[6]Young,L.amp;C.Harrison.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Studies in Social Change[C].London:Continuum,2004.

[7]CHANGShanshan(常姗姗).“多面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研究以《纽约时报》2015年“中美关系”议题为例 [J].新闻大学,2017,17(3):138-145.

[8]CHENYongbin(陈永斌).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系统建构及其话语生成[J].社会科学战线,2015(4):271-274.

[9]CHENZhongcheng(陈重成).他者的认识论途径─对全球化语境下总体性论述及一个中国原则的再省思[J].远景基金会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2011.

[10]JIAOJunfeng(焦俊峰).国内批评语言学及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现状调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10-514.

[11]KANG Junying(康俊英),LI Fengqin(李风琴).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研究,2018(3).

[12]LIU Changren(刘嫦任).对传媒“自塑”和“他塑”的国家形象的价值学思考[J].天府新论,2014,37(4):2130-133.

[13]SHENXiao(沈霄).“看”中国:作为“他者”的国家形象建构——基于Facebook“中国文化”系列短片的文本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5):146-154.

[14]SUYingchun(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0(11):33-39.

[15]WANGXiao(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

[16]XINBin(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7]XINBin(辛斌).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J].现代外语,2016(1):1-10,145.

[18]YUANMei(袁梅).语境性与话语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5):101-104.

[19]ZHANGJian(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 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20]ZHAOXuebo(赵雪波).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新闻学与传播学,2006(5):63-65.

5. 工作计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第八学期:

(3)1-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4)5-14周: 学生撰写、修改论文 [11周:交一稿; 14周:交二稿;

(5)15-16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6)16-17周: 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批阅论文,写出评语,给出建议成绩;

(7)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